English

江户东京博物馆

1999-01-0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这几天疲劳开始积累下来,走得多,睡得少,坐在桌前就犯困。今天是实地日语学习日,由日本志愿者带领去我们感兴趣的地方。我感兴趣的是上野的日本历史博物馆和浅草的寺院,但敌不过同组团友的坚持,第一站还是去了秋叶原。秋叶原是买便宜东西的地方,在那里打头碰脸遇上的都是中国人,中国人来日必先秋叶原的干活,秋叶原成了中国人的圣地。这次我们一出地铁站口,就碰上一个中国男子在散发商店的广告,说“是咱们外经贸部办的,请光顾”,一口山东口音。我们也没有“光顾”,没有跑到日本来买中国国营商店的东西,在中国受国营店的气受够了。在秋叶原原定半个小时,结果却滞留了一个半小时,而吵着要来买东西的人一件东西也没有买,倒是我花了38,000日元买了一架柯尼卡照相机。我看标的原价是53,000日元。陪同我们的志愿者海老沼德子小姐推荐我买这个牌子,并且代我讲价砍去了1000元。海老沼德子是东京一所什么大学的法律系研究生,这一次教我们学日语,她母亲、姨妈和她一起出动。她们三人都会说一点英语,不过日本口音的英语真是难懂。我们对短期这样学习日语毫无兴趣,完全是汉字注音,将“请”注成“都走”,“谢谢”注成“都摸”,学完就忘,因此我们总是试图将这样的日语学习变成英语会话或者观光。但海老沼德子的妈妈责任感很强,她总是记着把我们从英语中拉回日语,告诉我们“Please try to speak Japanese”,指着旁边的事物告诉我们日语发音。又一次领教了日本人的一根筋精神。

昨天的日程主要是参观江户东京博物馆。东京给我的印象原来是庞大而杂乱的,身处其中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,有一种迷惘而又陌生的感觉。但看了这个博物馆之后对东京的由来有了了解,知道了它是怎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过来的,对这个城市顿生亲切感。了解绝对是一种亲缘。江户时代这个城市主要由町人与武士组成,对町人我或有知识,对武士却隔膜得很,因为中国没有这号人。本尼迪克特对武士精神分析得很透彻,将其作为日本人的主调精神,而戴季陶却说日本人是武士与町人的杂交,不知何说可依。町人中国古来有之,而武士却是日本的国粹,大概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一败一成就归因这个阶层的有无。十年前我听过一个日本学者的报告,他说日本近世执政的是武士,而武士是王阳明的好学生,果然是不折不扣地知行合一;中国是文士执政,文士敏于言而钝于行,且耽于言者往往被陈言所误,故面对近代化时思想多有游移,少数人终于想通了以后行动又很软弱。我想很游移是的确的,初期近代启蒙中的“中体西用”就是明证;但日本人也说“和魂洋才”,这同“中体西用”说有无相通相同之处就不得而知了。今天夏冰过来请我吃饭,我问及此事时,她说根本就是两码事,但她也没告诉我是怎样的两码事。

不过夏冰的一个感受对我却很有启发,她说看江户东京博物馆时深感中日两国历史观的不同。中国的历史总是以帝王将相为主线,而这个博物馆展览则完全是以庶民的生活变迁为标识和内容的,根本没有张将军李大名什么事儿。这大概可以算作历史观中的官本派和民本派吧。不过我看这个展览注意到的却是日本历史结构中文化史的位置,江户展厅中出版业著作业占了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。

看这个展览使我联想到了城市文化研究。这个博物馆专门有都市文化研究室,见馆中所办的系列讲座(名为“江户东京博物馆自由大学”)题目也多涉城市文化,如“东京社交研究”、“江户民居研究”。居住大概算是体现城市基本面貌的事情了吧,江户时代幕府和武士居于市中心,四周由町人居占,同中国不一样的是没有城墙,町人区扩展的天地是很大的。展览中见町人的居处“长屋割居”,很拥挤,一家人就住在一间长屋中,屋与屋也就是家与家之间只有一板之隔,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私生活,介绍中还说有一个单口相声就是反映这种生活的。或许就是这种城市的拥挤培养了日本人的团体性?团体性的本质就是对他人的忍耐心,而没有比长屋割居更能培养忍耐心的了。

今天同夏冰谈起日本人的团体性与纪律感,她亦认为日本人良好的自我约束实际上来自人和人之间的互相约束。她说日本乡村从前有“村八分”制度,即将村中的越轨者开除出村,于是他就成了无家可归的丧家之犬。本来现代城市应该是打破乡村禁锢的解放力量,在欧美城市化一个主要的结果是道德严苛性的缓解,因为在村中或小镇越轨就等于自毁一生,而有了城市就可以向城市投奔,在城市中人就如鱼在海。但夏冰说日本的城市却与此不同,在东京单位亦是一个终身性的背景;且不说许多人就终老于他18岁加入的单位,即使你改投新单位,它也一定要彻底弄清你在原单位的行迹,哪怕你没有劣迹,你也要受到新单位长久的歧视,这实际上就是“村八分”习俗的变种吧。这样的城市真是少有,连中国的城市生活方式现在也直逼欧美了。因为少见所以才更值得文化学家关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